蜀都大道東一段沿線的農作物大地景觀。龍泉驛區農業農村局供圖
???
蜀都大道東一段沿線的農作物大地景觀。龍泉驛區農業農村局供圖
龍泉驛區位于成都東部、龍泉山西側,有“一半山水一半城”之稱,既是城,也帶鄉。其557平方公里的面積中一半以上都是農村地區,把鄉村打造成城市重要功能配套區,是作為成都市中心城區的龍泉驛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
搶抓第31屆世界夏季大學生運動會賽事機遇,自2019年底以來,該區堅持“都市田園、鄉村公園”總體定位,按照“政府主導、市場主體、商業化邏輯”建設思路,創新鄉村在地城鎮化、農業在地產業化、農民在地市民化、生活在地品質化新思路新模式,加快推進農村空間結構優化調整、城鄉深度融合發展。
就在日前召開的成都市委農村工作會議上,龍泉驛區獲評2022年度“成都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先進區”稱號。
夯實城市穩產保供根基
打造都市農業精品區
3月以來,位于龍泉驛區的蜀都大道東一段兩旁的油菜花田連片開放,為城市增色添景。與之同時,錦繡天府片區種植的向日葵、蔬菜、小麥等農作物正沐浴著春光恣意生長。
龍泉驛區緊緊圍繞高標準農田與現代農業園區建設、農產品品質提升與品牌打造等,做精生態糧油、綠色蔬菜、伏季水果、特色水產四大保障性產業,做優休閑農業、康養農業、創意農業、現代種業、總部農業五大都市農業引領性產業,有效滿足大都市對精品農副產品的需求,打造現代化的“都市田園”,高標準建設“天府糧倉”。
良田是做精生態糧油的基礎,在高標準農田建設上,去年,龍泉驛區建成高標準農田2200畝、新建5000畝,實現糧食種植4萬余畝、蔬菜種植8萬余畝、伏季水果11萬余畝。
水蜜桃是龍泉驛區產業振興中響亮的名片,“龍泉驛水蜜桃”入選2022年農業農村部農業品牌精品培育計劃。距離蜀都大道10余公里處的山泉鎮,春日里賞桃花、品農家宴的游人絡繹不絕。
激活生產要素配置
推動城鄉要素雙向流動
今年3月,龍泉驛區舉行2023年城市價值推廣暨“三個做優做強”六大功能片區投資機會清單發布會,發布146項投資機會,其中錦繡天府片區涉及農商文旅體融合產業開發、土地整理、農業發展等項目21個,計劃總投資額190.6億元。
隨即而來的是招引項目緊鑼密鼓開工。當月27日,在該區山泉鎮的成都城投集團投資項目——鳳棲東山開工建設。這一山地綜合度假區投運后,預計年稅收貢獻將超過5000萬元,為鄉村振興又增一強大助力。
與傳統生產型農業不同,龍泉驛區在彰顯特色功能上下功夫,著力打造大都市中心城區三產功能配套區。西部華僑城、華潤文旅等龍頭企業相繼落戶龍泉驛,30余家市場主體來此投資興業,精心打造龍泉山、錦繡天府等重點片區。僅2022年,龍泉驛區策劃包裝現代林業產業園區暨國家儲備林項目等鄉村振興重點項目20個。
其中,在連接大運村與東安湖公園必經的鄉村區域,規劃32平方公里錦繡天府鄉村振興示范項目。2022 年 12月,區委十二屆五次全會認真落實市委“三個做優做強”決策部署,將錦繡天府納入全區六大重點片區,面積擴展至75.6平方公里,涉及6鎮24村。
緊緊圍繞營建高品質消費場景和產業形態,龍泉驛區正大力發展總部經濟、會展會務、康體休閑、生態辦公等鄉村新經濟,深入推進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
促進生態價值多元轉化
打造高品質生活空間
在位于龍泉山森林公園腹部的王家灣川西林盤,除了新見書山、周邊民宿等別致場景,如今又新增桃溪谷現代農業融合發展示范園,成為市民遠離城市喧囂、享受愜意生活的好去處。
川西林盤“盤”出了良好的生態本底,也迎來了價值轉化的新機遇。這里原有的農民宅基地、農田、塘堰被承包流轉,引入文創、設計、休閑、民宿等新興業態,帶動當地居民就業增收。
像王家灣這樣的大小林盤,龍泉驛區共有18個。煙火氣越來越濃、引來的各方游客越來越多,這便得益于龍泉驛區大力發展與鄉村特質相匹配、與城市功能相錯位的多元業態。
龍泉驛以全域“一盤棋”,發揮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中央綠芯、環城生態帶“H”型生態空間優勢,全力營造鄉村新興消費場景。
如今,龍泉驛區正成為城市生產生活功能轉移的承載地,是都市田園、鄉村公園,也是市民的樂園、農民的家園。
探索共治共享模式
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鄉村風貌,直接影響著公園城市的整體成色。龍泉驛區以青山綠水、村美人和為目標,全面動員深入開展“三清三改”整治,創新探索“院落管家”等長效機制,著力構建“干凈、整潔、有序、路凈、田美、莊潔”的農村新面貌,龍泉驛也因此上榜2022年度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名單。
農村人居環境得到大幅提升,其背后離不開鄉村治理體系的完善。龍泉驛區建立“行政村黨支部(總支、黨委)—網格(村民小組)黨小組(黨支部)—黨員聯系戶”的農村基層黨組織體系,把黨組織深入最基層,發動最基層村民自治。洪安鎮劉家大院、上角堰等鄉村大院的“院落管家”制度,正是龍泉驛區推動基層治理體系向農村院落延伸的生動實踐。
清潔村莊“掃”除了陳規陋習,也“掃”出了文明新風。良好的居住環境需要自覺維護,人心齊,則事能達。凝心聚力下,龍泉驛區深入基層開展的鞏固提升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行動有力、成效明顯,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進一步形成。
推動城鄉融合需要韌勁、持續作戰,龍泉驛區還將持續探索完善農村新型社區治理機制,推進城鄉教育、衛生、就業、養老標準統一、制度并軌,不斷提升群眾幸福感獲得感。
(羅敏)